在進行系統盤擴容操作前,需全面掌握當前磁盤狀態,為后續操作奠定基礎。安裝parted分區管理工具,該工具支持MBR與GPT分區表,是Linux環境下磁盤分區的核心利器。依次執行`apt-get update`更新軟件包列表,`apt-get install -y parted`完成工具安裝。隨后,通過`parted -l /dev/vda`命令查看系統盤原始分區信息(如圖021所示),可清晰獲取分區類型、大小及布局結構。為確保擴容操作安全性,需執行`poweroff`命令完全關閉服務器,規避磁盤分區操作中因系統運行導致的數據異常風險。
完成原始狀態評估后,需通過云平臺控制臺對系統盤進行擴容配置,重啟服務器并重新登錄系統。執行`parted -l /dev/vda`查看磁盤分區變化(如圖022所示),此時磁盤總容量已更新,需重點記錄swap分區大?。ㄊ纠袨?791MB),為后續分區調整提供參數依據。
安裝cloud-utils及cloud-initramfs-growroot軟件包,前者提供`growpart`等分區擴展工具,后者確保系統初始化時自動識別并擴展根分區,實現自動化擴容支持。為避免分區操作與swap分區沖突,需先禁用swap功能:編輯`/etc/fstab`文件,如圖023所示,找到swap掛載行并添加`#`注釋;隨后執行`swapoff -a`命令徹底關閉swap分區,釋放系統資源。
啟動parted交互式工具執行分區調整,輸入`p`命令打印當前分區表(如圖024所示),確認分區編號及類型。依次刪除原swap分區(編號5)及擴展分區(編號2),刪除5號分區時需根據報警提示輸入`I`確認,刪除2號分區則無提示(如圖025、026所示)。再次輸入`p`驗證分區已刪除(如圖027),最后輸入`quit`退出工具(如圖028所示)。
使用`parted /dev/vda mkpart primary 52G 100%`命令創建新的主分區,起始位置從52GB開始至磁盤末尾(如圖029所示)。通過`lsblk`命令查詢新分區信息,確認分區設備名為`/dev/vda2`(如圖030所示)。執行`mkswap /dev/vda2`格式化swap分區,并記錄生成的UUID,隨后編輯`/etc/fstab`文件(如圖032所示),添加新swap分區的掛載信息(UUID=... swap swap defaults 0 0)。執行`mount -a`刷新掛載配置,`swapon -a`重新啟用swap分區,最后用`lsblk`驗證swap分區狀態(如圖033所示)。
完成分區及swap配置后,執行`reboot`命令重啟服務器,確保系統加載新的磁盤分區表配置。重啟成功后,連接服務器執行`lsblk`查看分區狀態(如圖034所示),此時系統分區已自動識別。根據文件系統類型執行擴展命令:若為ext4格式,使用`resize2fs /dev/vda1`擴展根分區;若為xfs格式,使用`xfs_growfs /dev/vda2`擴展文件系統(如圖035所示)。最后通過`df -h`命令查看磁盤容量變化(如圖036所示),確認擴容完成。